close
使用教具:量杯、容器
教學目的:量、邏輯
先前有學過不同的柱體,
這次我們要利用這些柱體來當容器,
比比看它們裝相同水量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?
水位高度會跟什麼有關係呢?
之後再來用日常生活的容器來體驗100毫升會有多少?
沂楷先用小熊來比較兩個容器哪一個裝的比較多呢?
東東很仔細地觀察量杯的刻度喔(找出來最小刻度在哪裡嗎?)
欣儀開始倒100毫升的水進小量杯裡了(訓練小肌肉的穩定性)
友綸把100毫升的水倒進去不同高度的容器中,比比看它們的水位會一樣嗎?
沂楷的邏輯概念是很清楚的,所以可以說明形狀大小跟水位的關係。
把水倒入不同形狀的容器,友綸預測三角柱會比圓柱的水位高(有底面積的概念喔)
欣儀會先比兩個底部形狀的大小,之後就能找出誰的水位比較高。
欣儀倒100毫升進容器中只差了一些些。(考驗孩子們的量感經驗)
友綸選擇用三角柱來裝100毫升,最後測量也很接近100毫升喔(量感很棒呢~)
東東會用相似底面積大小的容器來比比看高度,這樣可以預測得更準確。
接下來我們試著用平常的容器來裝一百毫升吧,欣儀的日常量感經驗很不錯,裝的很接近~
凱荃試著裝100毫升進碗裡,似乎有一點多呢~
大家預測誰可以裝最多水?(答案是飲料杯,猜對了嗎?)
凱荃小心地把碗裡的水倒進量杯中(碗開口很大所以不太好倒,多練習幾次才會成功喔)
東東觀察兩個量杯的水誰比較多(把眼睛移到跟水位一樣的高度,這樣會更準確)
一開始比容器的容量大小會先利用小熊來裝,
孩子們都記得要如何快速地比較(倒過去會不會滿出來),
概念熟悉後,再來用不同容器裝水,
孩子們慢慢會有(底部)形狀越大,水位越低的觀念。
最後用生活上的容器感受一百毫升有多少,
去慢慢抓到量的感覺(養樂多相當一百毫升的感受),
也會把量跟生活經驗去做結合囉~
教學目的:量、邏輯
先前有學過不同的柱體,
這次我們要利用這些柱體來當容器,
比比看它們裝相同水量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?
水位高度會跟什麼有關係呢?
之後再來用日常生活的容器來體驗100毫升會有多少?
沂楷先用小熊來比較兩個容器哪一個裝的比較多呢?
東東很仔細地觀察量杯的刻度喔(找出來最小刻度在哪裡嗎?)
欣儀開始倒100毫升的水進小量杯裡了(訓練小肌肉的穩定性)
友綸把100毫升的水倒進去不同高度的容器中,比比看它們的水位會一樣嗎?
沂楷的邏輯概念是很清楚的,所以可以說明形狀大小跟水位的關係。
把水倒入不同形狀的容器,友綸預測三角柱會比圓柱的水位高(有底面積的概念喔)
欣儀會先比兩個底部形狀的大小,之後就能找出誰的水位比較高。
欣儀倒100毫升進容器中只差了一些些。(考驗孩子們的量感經驗)
友綸選擇用三角柱來裝100毫升,最後測量也很接近100毫升喔(量感很棒呢~)
東東會用相似底面積大小的容器來比比看高度,這樣可以預測得更準確。
接下來我們試著用平常的容器來裝一百毫升吧,欣儀的日常量感經驗很不錯,裝的很接近~
凱荃試著裝100毫升進碗裡,似乎有一點多呢~
大家預測誰可以裝最多水?(答案是飲料杯,猜對了嗎?)
凱荃小心地把碗裡的水倒進量杯中(碗開口很大所以不太好倒,多練習幾次才會成功喔)
東東觀察兩個量杯的水誰比較多(把眼睛移到跟水位一樣的高度,這樣會更準確)
一開始比容器的容量大小會先利用小熊來裝,
孩子們都記得要如何快速地比較(倒過去會不會滿出來),
概念熟悉後,再來用不同容器裝水,
孩子們慢慢會有(底部)形狀越大,水位越低的觀念。
最後用生活上的容器感受一百毫升有多少,
去慢慢抓到量的感覺(養樂多相當一百毫升的感受),
也會把量跟生活經驗去做結合囉~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